解決氣溶膠檢測難題,快速檢測空氣中新冠病毒!新冠疫情發生后,目前除了大規模隔離檢測之外,尚無對病毒傳播能實時有效監控。如果在條件不具備的時候便提前開放社會,大量早期或無癥狀新冠感染人群成了高效感染源,造成疫情快速反彈。越來越多的專家提出應該對環境空氣中病毒傳播途徑準確和及時監測,作為大規模人員檢測與防疫的有效前序補充, 為各級政府的防疫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 空氣中新冠病毒檢測難題 ? 目前空氣中新冠病毒的檢測技術依賴于傳統的采樣技術+以核酸檢測為代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整個過程包括2個步驟: (1)空氣中新冠病毒采樣,轉移病毒到緩沖液介質中 (2)下游的分子生物學分析(主要是核酸RT-PCR 分析) 主流的空氣中微生物采集方法有撞擊式、虛擬撞擊式、狹縫撞擊式、沖擊式、濕壁式以及濾膜式等,不過這些方法沒有針對病毒采集進行優化。這些采集方式均需將采集設備重復使用,容易造成樣本間交叉污染,也存在污染區與潔凈區的病毒擴散風險,不適合在高危病原、高污染風險場所中應用采集。 ![]() 圖 | Pixabay 而空氣中新冠病毒下游的檢測技術以RT-PCR為主。市場上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核酸檢測產品,尤其試劑盒產品,存在假陽性/假陰性、試劑檢測時間長等問題。此外,試劑操作中,針對收集的病毒樣本,需要樣本56度滅活(30分鐘),核酸提取(30-60分鐘),PCR擴增 (30-60分鐘)。操作的過程中,病毒滅活損失50%RNA,在提核酸的過程中會再次損失50%RNA。這些操作不僅人工操作復雜,勞動強度大,而且超高的RNA損失率嚴重影了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另外,整個檢測不能做到全封閉操作,不能在采樣現場進行,需要在P3實驗室操作,操作人員需要全程3級防護,及其消耗體力。此外空氣中病毒檢測就有時效性,耗時長的檢測對疫情的防控,傳播過程的判斷失去指導意義。 ![]() 圖 | Pixabay 因此現在的疫情防控迫切需要能夠對空氣中新冠病毒進行快速(現場檢測)、準確、高靈敏檢測的技術和儀器系統。 ? 讓新冠病毒無所遁形 ? 針對當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及后疫情時代全社會對生活與工作環境生物安全監控網絡體系建設的相應需求,復旦大學 研究團隊憑借著在空氣中微生物檢測技術、核酸檢測試劑技術和自動化技術方面的充分優勢和積累,針對空氣中病原微生物檢測研究出了系列成果:包括空氣生物氣溶膠采樣系統(手動、自動)、多種病原微生物核酸檢測試劑(二十余種)、無人值守的采測一體連續檢測自動化設備,適用于各種人口稠密場所的疫情防控、生物安全評估和空氣健康程度的評估。 2022年4月11日(14:00開始),檢測家攜手復旦大學 趙望 博士、浙江大學 郭偉強 教授 將展開《環境與人體健康:室內環境空氣病原微生物檢測最新進展》專題直播,就環境空氣中新冠病毒與微生物致病因子監測技術進展以及室內空氣質量監控與健康展開討論。
|